大足石刻是石窟上艺术生活化的典范,以其浓厚的世俗信仰,纯朴的生活气息,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,把石窟艺术生活化推到厂空前的境地。这些石刻,把佛释道三家的教义阐释得生动有趣。中国(旅游网)的传统文化伦理道德,被刻在石上,成为一部通俗立体的教科书,是公元9世纪末全13世纪中叶世界石窟艺术中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。
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石窟艺术的总称。现存摩崖石刻5万余尊,铭文10万余字,遍布100处。其中北山(包括北塔)、宝顶山、南山、石门山、石篆山等石刻,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5A级旅游景区,是大足石刻中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刻造像代表。
大足石刻为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,尤以北山摩崖造像最具典型性。现在大足石刻作品中,仅尖子山和圣水寺两处摩造像属初、中唐时期,此后一直到13世纪中叶,摩崖造像达到兴盛,并延续至明、清时期。
大足石刻中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佛、菩萨、罗汉、金刚,还是各种侍者像,都栩栩如生。尤其是“五山”(北山、宝什么的山、南山、石门山、石篆山)中的摩崖造像,充分向我们展示了晚唐、五代和两宋时期中国(旅游网)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特色景观
北山大足石刻
北山摩崖造像始刻于唐末,至南宋结束,石刻位于大足县城北2千米的北山上。以大佛湾为中心,遍及其四周的观音坡、营盘坡、佛耳岩、北塔寺共五处。长达500多米。岩高约7米,沿崖造像。从南到北形状若新月,龛窟如蜂房。造像5000余尊。造像细腻精美,技艺娴熟巧妙。除部分碑刻、塔幢和浅小龛窟残毁外,其余均保存完好。
宝顶山石刻
宝顶山石刻造像以大佛湾为中心,东有小佛湾、倒塔、龙头山、殊始山、黄桷坡,南有高观音,西有广大山、松林坡、佛祖岩,北有岩湾、龙潭、对面佛等,共13处景观。其中以大佛湾石刻造像规模最大,艺术价值最高,保存最完好。 大佛湾位于圣寿寺左下一个形似“U”字形的山湾。崖面长约500米,高约8-25米。造像刻于东、南、北三面崖壁上,通编为31号。其内容前后连接,无一雷同,犹如一幅图文并茂的画卷。
南山石刻
位于大足县城东南方向五华里处。山顶上原有道现,名玉皇观。南山石刻造像缘起于南宋时期(公元1127~1279年),属道教造像。明清两代稍有增补。此处摩崖造像一共有十五龛造像。都以道家作品为主,这是此山的一大特点。三清古洞是其代表作。
石篆山摩崖
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西南25公里处的三驱镇佛惠村,海拔444.6米。据佛惠寺《严逊记碑》记载,造像于公元1082~1096年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开凿而成。造像崖面长约130米,高约3~8米。石篆山摩崖造像为典型的释、道、儒“三教”合一造像区,在石窟中罕见。
石门山摩崖
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东20公里处的石马镇新胜村,海拔374.1米。造像开凿于公元1094~1151年(北宋绍圣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)。刻像崖面全长71.8米,崖高3.4~5米,通编为16号,其中有造像12龛窟。此外,尚存造像记20件,碑碣、题刻8件,培修记8件及文惟一、文居道、蹇忠进等工匠师镌名。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佛教、道教合一造像区,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