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望山
孔望山因孔子登山望海而得名,这里有秦王朝的东大门遗址;有中国最早的东海神庙遗址;有迄今为止中国唯一的汉代圆雕石象;有唐、宋、元、明各朝代官宦文豪的题刻,特别是东汉摩崖造像的发现,证实了以孔望山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。加之那巧夺天工的龙洞,神奇美丽的传说,“华夏第七十一福地”的称谓享誉海内外。孔望山——位于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古城城东,锦屏山东北麓,东西长800米,南北宽300米,海拔高度129米,传说孔子曾登此山而望东海,故名孔望山。唐时此山称龙兴山,南宋防金,又称巡望山。以丰富的人文景观而着称,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孔望山由花岗岩、片麻岩构成的,距今已有18亿年的历史。孔望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,为历代游客所景仰。
特色景观
龙洞庵
由新浦新建路东行至盐河南路处,即可望见北山坡上的秀丽壮观的龙洞庵。龙洞庵位于孔望山东侧半山腰处,小院清幽,距今已有1400余年,是连云港市最古老的庙宇之一。从山脚至圆洞形山门,有石级可登,爬上陡峭的石阶,便可见到山门。门上有横匾“龙洞庵”三字。进入山门,寺内供有四大天王。据佛经讲,四大天王的任务是各执一方世界,即东胜神洲、南赡部洲、西牛贺洲和北俱罗洲。大殿建于2米多高的台基之上,殿宽10米,进深7米,殿前有广阔的月台,左右有厢房,颇幽静淡雅。大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和他的两个弟子阿难和伽叶。大殿两侧供奉的是十八罗汉。十八罗汉来自十六罗汉,他们是释迦牟尼的十六个弟子。庵中至今供奉着在此圆寂的轮空法师的舍利子,成为庵中久负盛名的镇庵之宝。
龙洞
龙洞在龙洞庵西侧,洞口约1平方米,内有五、六平方米。传说古有黄龙在此潜踪修炼,后腾飞而去,因名龙洞。又因此处常年云深雾浓,亦称“归云洞”。该洞外现存宋、金、元、明、清诸代题刻24方,隶、篆、草、行,风格迥异,大字数尺,小字寸余,琳琅满目。其中,龙洞西侧的石刻,是宋代王华耀所题,高72厘米,宽40厘米;龙洞东侧的石刻,反映了明代的“言禁”状况,是难得的一件文化遗存。其中,最为有名的是明朝林廷玉所书的抹字碑。
象石
从龙洞西行,在林木掩映的山坡上。屹立着一座硕大的汉代圆雕石象。石象依一块花岗岩巨石的自然形状雕刻而成雕刻而成,象身高2.6米,长4.8米,背宽3.5米,石像耳阔体肥,四肢健壮,长鼻巨牙、卷尾粗足,形态雄奇,丰满肥硕。象身西侧有一高0.88米,宽0.49米,深0.2厘米的阴凿凹面,系未见刻铭的题榜,象身东侧以阴线刻一高1.13米,宽0.62米的方框,内刻隶书“象石”字样,在刻铭与象前腿之间,还凿刻了一个头梳“丁”字形发髻,手持勾鞭,脚带镣铐高0.92米的驯象奴。象的四足均踏着莲花,体现了佛教中六牙白象王在水中步步莲花的故事传说。它是孔望山汉代佛教造像有机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此石系目前我国发现的东汉时期最大的圆雕石刻,石象南侧约一百五十米处,还有与此同时期的石雕镇海蛙,此蛙为当时镇海之物。体长240厘米,宽220厘米,通高110厘米,石蛙头部略损,前两肢半残,眼睛阴刻,背上遍刻阴线鳞纹。这两座石雕,特别是石象,气势雄伟,造型精美。均为我国珍贵的石刻艺术珍品。
摩崖石刻
孔望山摩崖造像全部聚集在山的西南角,依山就势浮雕而成。画面东西长17米,高9米;刻有约105个大小不等的神像,最大的高1.54米,最小的仅10厘米。摩崖佛像高约一百二十九米,造像内容分为佛教故事、佛本生故事以及世俗生活故事。造像的雕凿技法具有鲜明的汉画像石的特色。凹雕、凸线雕、浅浮雕、高浮雕、通体浮雕、阴线刻等雕凿激发技法都在造像中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。它由饮宴图、迭罗汉图,还有佛教的涅盘图、舍身施虎图及佛像、菩萨弟子、力士和供养人构成整个画面。这些人物形象,虽经历了1000多年的栉风沐雨,但仍栩栩如生,辉耀于石壁。专家认为孔望山摩崖石刻,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处佛教摩崖造像,1980年,经国内权威人士鉴定,确认这是东汉时期佛教内容的造像,它比敦煌莫高窟还要早200年,被录入《世界古迹丛书》的“中国卷”。过去一直认为佛教是自西向东传播,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发现,无疑是对传统的定论提出了挑战。它是我国佛教史和美术史上的瑰宝,也是连云港市最珍贵的古迹之一。
1、门票价格:30元/人
2、开放时间:8:30-18:00
(提示:门票价格与开放时间变动较快,仅供参考,以景区最新公布的信息为准)
页:
[1]